心理知识

行为主义的启示

2015-09-18
佚名
25248

数学家Keith Devlin在一本科普著作(《笛卡儿,拜拜》,李国伟、饶伟立译)中,劈头引了如下一段笑话:

问: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位心理医师?

答:一位。不过,只有当灯泡打心底愿意换时才行。

对心理医师来说,这当然是个过度刻薄的笑话。然而,古人相信瘟疫是「天降灾殃」,现代还有许多人相信「天佑善人」,这些观点背后都包含一种「推己及人」的思考方式:根据我自己的经验,所有的行为都起因于某些「念头」或「想法」——我想赚钱所以努力工作、我喜欢某人所以我对他热络等等,这样看来,别人努力工作,自然是一心想赚钱,别人对我好,自然是因为他喜欢我。准此而论,好人得好报,当然是因为上天喜欢好人。假如这种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是对的,那么「推己及灯泡」,常识上虽然可笑,逻辑上却并不荒唐。

心理学上,这类由「推己及人」的方式所获得的学问,称为常识心理学(commonsense psychology)。常识心理学试着要从每个人的内省,去建立心理学知识,因为它假设一切行为都起因于心里都发生的某些事件。在这个领域里,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是,「喜欢」、「希望」、「打算」等等日常用于描述各种主观心理状态的名词。假如一个小孩子在夏日午后蹲在池塘边,看到一只青蛙伸出长长的舌头,试图将一只蚊子钩进嘴里去,他会说,青蛙「喜欢」吃蚊子,因此「打算」用舌头将蚊子钩进嘴里去。这些话依据的正是他的常识心理学,反映的思考方式则是一种称为心灵主义(mentalism)的思考方式。

这样的想法当然可以圆满地解释青蛙的行为,只是这种解释太复杂,以致于它留下的问题,比它能解释的问题还多。譬如说,这个想法假设,青蛙有它喜欢的菜单,当它看到蚊子时,能确定眼前飞来的正是世间美味,因此「决定」不放过大快朵颐的机会。然而,如此一来,便留下了一大堆问题,包括,青蛙怎样确定飞来的正是他最喜欢的美味?它的「喜欢」是怎么一回事?青蛙是否真的有「喜欢」、「无所谓」、「不喜欢」等等不同的情绪?青蛙到底怎样做「决定」?

一九五九年,Lettvin,Maturana,McCulloch与Pitts对青蛙的视觉系统作了仔细的研究。他们发现青蛙的视觉系统有四种神经节细胞(ganglion cell),分别对四种视觉刺激敏感,其中只有一种和捕捉蚊子有关:这种神经节细胞对任何小小黑色的移动物体(不论它是一只飞过眼前的蚊子或小甲虫)敏感。因此,就青蛙的视觉世界来说,世上无所谓的「蚊子」或「小甲虫」,只有「触动某种神经节细胞的视觉刺激」。任何像黑点一般的小物体飞过它眼前,就会启动它的伸舌头反应,在这整个历程中,既没有「喜欢」,也没有「打算」或「决定」等心理历程发生。

这样的例子所阐明的是,表面上看来讲得通的说法,很可能带来严重的误导。事实上,行为主义者认为,我们都受内省经验的误导。一个小女孩「爱穿」某件衣服,如果你问她为什么老穿这件衣服,她会告诉你,因为她喜欢这件衣服。换句话说,小女孩认为她的行为决定于她自己的意思。然而,行为主义者却会告诉你,真正的原因其实是,小女孩穿那件衣服比穿别件吸引到更多的目光。因此,这个穿衣行为的决定者是「别人的目光」,不是小女孩自己。我们都以为我们的行为决定于我们的想法,行为主义者会告诉你,这纯粹是个误解,我们的想法不过是伴随行为出现的心理现象,它唯一的功能是解释自己的行为。

根据这种特殊的「人性观」,行为主义者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: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不是人的「心思」(mind),而是人的行为(behavior)。研究「行为」有个好处,是研究「心思」所没有的:从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公开观察、公开检视的现象,不再是不可捉摸的心思或意识。这使得心理学的是非有了可靠的判准,心理学从此不再是聚讼纷纭或各说各话的学问。

事实上,着眼于这个好处,才是行为主义运动的要义所在。也因为行为主义的这个抉择,才使得科学心理学站稳了脚跟。今天的心理学家已经不像当年的行为主义者那么极端地排除「心思」(或「心智」)于心理学之外,然而,时至今日,行为主义者所揭橥的科学精神——不诉诸主观的印象或常识性的解释、讲求实验证据等,还是科学心理学研究上的重要支柱。